达拉特旗司法局社区矫正典型工作经验材料:“创新+模式”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新水平
各位领导、同仁们,大家好!下面,我就达拉特旗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的经验做法做如下简要汇报。
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深化社区矫正制度”的改革要求,立足我旗实际,积极探索提高社区矫正质量和社会效果的途径,建成了社区矫正中心和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实现了监管、教育、帮扶三项工作任务。探索建立社区矫正法制监督员制度,有效的提升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水平。我局勇于探索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履行社区矫正各项工作职责。
一是建立社区矫正中心,创新运行机制。按照自治区司法厅《关于推进旗县(市区)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我局于2017年6月建成社区矫正中心并投入使用,作为社区矫正管理大队的实战平台。建筑面积约350平米,设置登记接收大厅和宣告(训诫)室、监控指挥室、心理咨询室、教育培训室、远程探视室、档案室等6个功能室。为缓减社区矫正中心人员不足和街道司法所业务用房紧张的矛盾,我局在社区矫正中心实行社区矫正管理大队工作人员+街道司法所社区矫正专管员的工作模式。要求旗政府所在地树林召镇区内6个街道司法所的社区矫正专管员轮流在中心值班,值班期间利用中心各功能室,开展宣告(训诫)、监控、教育、培训等监管教育工作,还可以开展档案整理、人员信息采集上报等日常工作。
二是创建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推行“一日化”教育机制。为解决社区矫正人员公益劳动场地的问题,我局积极探索,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在我旗宝善堂蔬菜物流园区内建成了集公益劳动、技能培训、帮扶为一体的“动之美”希望田园公益劳动基地,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培训和社会适应性帮扶工作。公益劳动基地以种植蔬菜水果为主,包括22栋大棚和1个果园和部分耕地,面积共计50余亩,基地除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公益劳动的功能外,还可以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为经济条件困难的矫正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基地采取企业经营和自主经营的经营模式,利用取得的收益帮扶困难社区矫正人员,构建了公益劳动—技能培训—帮扶为一体的教育帮扶体系。
为进一步转化社区矫正集中教育和劳动效果,确保社区矫正人员集中教育和劳动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多元性,强化社区矫正人员的身份意识、服刑意识、服从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达到“双八”(即每月参加教育的时间不少于8小时,每月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不少于8小时)。我局推行“一日化”监管教育模式,要求每名社区矫正人员每月至少有一天在社区矫正中心和公益劳动基地参加教育学习和劳动。同时我局运行了社区矫正人员公益劳动派遣制度,变被动要求为主动参与,有效的解决了社区矫正人员工作和公益劳动时间的冲突。自社区矫正中心和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建成以来,先后为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各类教育培训达480人次、组织公益劳动420人次,提供就业技能培训120人次,安置就业18人次,开展心理矫治25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三是创建社区矫正法制监督员制度,提升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水平。为加强和创新党建引领司法行政业务工作,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内部执法监督,防止和纠正执法偏差,我局创新岗位设置,在社区矫正管理大队设立指导员,兼任社区矫正法制监督员,赋予社区矫正法制监督员检查监督、审核、纠正违法和建议处理等权利,完善了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机制。法制监督员建立以来,检查社区矫正档案200余份,查出各类不规范问题300余条,下达检查建议书32份,有效的提升了我局社区矫正规范化水平。
以上发言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